免疫系統是人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,而「免疫反應」指當人體遭受到細菌、病毒等外來物入侵時,免疫系統會啟動一連串的免疫反應,使人體免除這些外來物的侵害。
然而,免疫系統有時會將無害的物質,也誤認為敵人來襲,因此誘發發炎反應,進而造生理健康失調,這就是所謂的「過敏反應」,也就是說「過敏」其實也是免疫失衡的一種表現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來「食物過敏」的發生率急劇增加,文獻指出依不同地區、不同食材,約60-80%人口對食物會引發不良反應。
食物過敏又可分為「急性食物過敏」與「慢性食物過敏」
急性食物過敏
當人體接觸到過敏原後,人體的免疫球蛋白E(IgE)與過敏原結合,促使免疫細胞釋放出誘發過敏物質,進而造成「紅、腫、熱、痛」等過敏症狀,嚴重一點甚至會危及生命。通常在接觸過敏原後的兩個小時內就會產生反應,常見的急性症狀如:急性蕁麻疹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流鼻水、打噴嚏、呼吸短促等,嚴重時更會危及性命,而這種過敏是「終生」存在的,只要少量的過敏原即可引發過敏,因次要盡量小心避開。
慢性食物過敏
不同於急性食物過敏,慢性食物過敏是由人體的免疫球蛋白G (IgG)所誘發,當食物含過敏原時,IgG會與過敏原結合成「免疫複合物」,隨著血液流動,待累積達到一定程度時才引起反應。通常在接觸過敏原數小時或三四天後才有症狀,因此常無法聯想到是與所吃的食物有關,甚至是已經忘了吃過什麼,常被忽略。
急性與慢性食物過敏的差異

頭部:頭痛、偏頭痛
皮膚:反覆性皮膚炎、慢性蕁麻疹/濕疹、青春痘、乾癬
呼吸系統:鼻竇炎、氣喘
精神:失眠、慢性疲勞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焦慮、憂鬱
「慢性食物過敏」的因應對策
1. 只對少數1~2種食物過敏,最好的因應對策為先避免攝取這些食物。
2. 對多種食物過敏
依據過敏的程度,排除攝取該食物
重度 | 停止食用6個月後,再採輪替方式少量攝取。 |
中度 | 停止食用3個月後,再採輪替方式少量攝取。 |
輕度 | 可以採輪替方式少量攝取 |
以4天為一個週期,將過敏的食物進行「輪替飲食」,同一種食物的量不可超過該餐總量的一半,同家族的
食物(如:小麥、燕麥、裸麥),盡量在同一天食用。多開發一些以前較少吃的同類且不為過敏原的食物,以增加「食物多樣性」。初期建議可透過「飲食紀錄」,避免在週期內重複攝取。
搭配補充「消化酵素」,有助於食物分解成較不易引發過敏的小分子。
為減少食物引起的過敏反應,可補充維他命C。
「輪替飲食」範例:

奶製品 | 奶油、酸奶油、乳清蛋白、酪蛋白、乳白蛋白、乳酪、乳糖、牛奶固形物、牛油、牛奶巧克力、優格、煉乳、克菲爾等。 |
含奶食物 | 麵包、蛋糕、鬆餅、布丁、奶油濃湯、冰淇淋、奶昔等 |
4. 治療期結束後,可進行「再導入飲食計畫」,每星期測試一種食物,並記錄吃的時間及生理反應。
有不良反應:繼續避免該食物; 無不良反應:將該食物加入日常飲食中,但仍需謹記不要太頻繁攝取。
5. 若同時有多種食物過敏,建議可進一步了解是否有「腸漏症」
「腸漏症 (leaky gut syndrome,LGS)」指因長期壓力、精緻飲食、食物過敏等因素,破壞腸道黏膜,使腸道出現間隙,讓腸道中的物質穿過腸壁進入身體,而誘發全身性的發炎反應。
因應對策 : 建議執行「4R腸道修復療程」,除了飲食配合,還須同步進行腸道修復,才有機會根治!
4R腸道修復療程 : 一、避開食物過敏原 二、使用消化酵素 三、改善腸道菌叢 四、修補腸道黏膜